來源:騰訊體育
2018-01-12 10:28:01
解放日報上觀記者1月11日從上海長征醫院了解到,奧運冠軍、拳王鄒市明已於近日出院。鄒市明住院期間,醫院與其商討了手術事宜,中外眼部專家也進行了綜合會診,以確定手術方案。如今鄒市明還沒做手術就決定出院,知情人表示,可能出於兩個原因:一是對於醫院方提出的手術方案進行考慮;二是尋求其它醫療機構的治療建議。
有一點幾乎可以確定,鄒市明要告別拳台了。此前記者從鄒市明的主治醫生那裏,得到一個重要信息:鄒市明的眼睛不能再遭受任何重擊,否則就沒有挽回餘地了。康複非常重要,治療需要時間,36歲的鄒市明恐怕很難重返拳台。
關於鄒市明眼疾的話題,這段日子始終在體育愛好者的群體中發酵。有不少人提出一個疑問——高水平的運動員身體這麼差,難道越運動越不健康?鄒市明的遭遇,也讓人聯想到許多相似的例子。2017年,俄羅斯冰王子普魯申科宣布退役。媒體整理其“受傷史”,讓人震驚。
一代“中國飛人”劉翔的退役,禍起右腳跟腱。2008年前,受傷部位就有個老繭,慢慢向內鈣化,在跟腱上生成蠶豆大小的鈣化點。然後是破洞。最後,跟腱徹底斷裂。劉翔為此曾經十分痛苦:“我為什麼無法忍受傷痛?為什麼各種治療都無效?為什麼我辜負了全國人民的期待?”
籃球明星姚明有9年NBA生涯,榮譽傍身,但也飽受傷病困擾——右膝蓋脛骨骨裂,左腳骨裂,左腳踝應力性骨折(2次)。大小不斷的傷勢,源於球隊和姚明對身體的過度使用。
對於越運動是不是越不健康的這個疑問,記者詢問了一些知名運動員和運動醫療專家,得到了一些答案。為了使更多退役運動員能夠加速恢複傷病,上海市體育發展基金會《劉軍——明星體育公益專項基金》引進了國際先進的《再生醫學個體化精準醫療》的診療技術。日前,中國著名乒乓球元老徐寅生、奧運會冠軍徐莉佳、前中國男籃和女籃的名宿姚誌源、方鳳娣(姚明的父母),成為該公益健康檢測的第一批受益者。
徐莉佳認為,有時候運動員比普通人“更脆弱”。“我們專業運動員的運動量,要遠大於普通體育愛好者。”徐莉佳還舉了自己的例子,“有很多訓練的誤區,我從小就沒有意識到,一直到後期我和這方麵專家合作後,才知道過去那些做法是不科學的,一些傷病可以避免。”她認為,現在的青少年運動員也好,一般體育愛好者也好,正確的飲食和科學的訓練方法,非常重要。
姚明的母親方鳳娣也深有感受,“現在生活條件好了,身邊越來越多朋友開始注重運動,運動多了必定會帶來運動損傷。雖然一般人的運動方式不會像專業運動員那樣激烈,但長期積累形成的疲勞性損傷,也是無法避免的。”方鳳娣認為,如今科學運動和運動康複的概念,已比她當運動員的時候強得多,但還有待普及。
2008年8月,《英國運動醫學雜誌》發布《預防運動損傷》的文章指出,長期、高強度的訓練和競賽,會使運動員體格、免疫係統等發生多重變化。這也驗證了:運動並不一定會帶來健康,如何運動、如何預防運動損傷很關鍵。
“大眾也不必對運動損傷感到恐慌。”上海體育學院運動防護教授、運動醫學康複中心專家候希賀表示,首先大家應該對運動損傷有一個正確的理解,“對於普通健身者,一方麵要樹立‘運動是以健身為目的’的概念,並合理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、強度和頻率,並清楚相應的注意事項;另一方麵,損傷也是發現自身問題的一種方式,損傷是身體在承受更大運動負荷情況下出現的,這個更大負荷隻有身體能力提升後才會實現。發現問題後,應該理性對待、解決問題,這樣人的健康狀況會提升。”
候希賀認為,如今大眾對於運動帶來的傷害存在一定的誤區,這與媒體的渲染也有關係。“比如大家都關注運動員猝死事件,其實沒有證據表明,非運動人群的猝死率就比運動人群低,隻不過大部分的猝死案例並沒有被報道。”
不少人對運動損傷的理解不太全麵,對如何預防損傷以及出現損傷後如何處理都不清楚。候希賀表示,萬不可因為鄒市明的案例,因噎廢食。
想爆料?請登錄《陽光連線》(http://minsheng.iqilu.com/)、撥打新聞熱線0531-66661234或96678,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(@齊魯網)提供新聞線索。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-81695052,誠邀合作夥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