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新浪體育
2017-12-22 13:59:12
北京時間12月22日,中國足協在武漢舉行的職業俱樂部會議上公布了2018年聯賽新政,2018版新政仍要求每場比賽至少1位U23球員首發,而出場的U23人次不少於外援人次,但本次新政並沒有對U23球員的上場時間有所規定。
相比於剛剛過去這個賽季的新政1.0版本,2018版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苛刻,但與此同時仍會衍生很多問題。
換人亂象仍會出現
在剛剛過去的這個賽季,U23新政對很多球隊來說都措手不及,尤其是那些忽視年輕球員培養的俱樂部,這也導致很多俱樂部用上了敷衍糊弄的方法應對新政。具體的做法就是每場比賽派上U23“偽首發”,比賽過了10分鍾左右就將其換下,恢複正常的比賽節奏。但此舉既無法讓年輕球員得到錘煉,又會打擊他們的自信心。
而對於2018版新政來說,U23球員的使用人次隻多不少。為了保證成績,在非人員缺陣的情況下,幾乎沒有中超球隊會減少外援使用人次(3人),也就是說新政基本是3+3的模式,在一名U23球員必須首發的前提下,如何安排另外兩人的出場次序和時間,讓各隊主教練的排兵布陣更加考究。
參考上賽季的情況,除權健、建業等少數幾支球隊以外,其他球隊很難有條件在首發安排1人以上的U23球員,新賽季到來之時,這種情況不會得到明顯改善。而如果安排2人次的U23替補登場,教練很可能會在比賽末段大局已定的情況下先後換上他們,而其中一個換下的可能就是首發的那位U23球員;又或者兵行險著,開場派出2名甚至3名U23,再過個10分鍾左右換下他們,但是如此一來,很可能造成開局實力下降導致落後,或者比賽尾聲階段出現人員受傷而無人可換的境遇。
中生代球員生存空間遭到嚴重擠壓
每場比賽主力+可上場替補為14人,在2018新政出爐後,3+3的名額幾乎占據了其中一半的數量,最受衝擊的無疑就是本土中生代球員,而在U23這個概念出現後,中生代的概念也被重新定義,剛剛到24歲的球員們也被歸入這個行列。
這造成的直接結果就是,部分曾經的U23球員可能就此消失於球隊的名單之中,而每支球隊將會比之前多讓出1到2個位置給U23,那些處於黃金年齡的主力將會成為替補,在不能連續比賽的情況下,這些球員很可能就此喪失競技狀態,比如上賽季泰達的胡人天,他從年初的新晉國腳成為球隊替補,最終消失於球隊名單之中,令人唏噓。
比賽質量和關注度可能持續下降
最近幾年,中超球隊重金頻出,天價外援紛至遝來,中超無論是觀賞性還是關注度都扶搖直上,但足協連續出台外援和U23新政,瞬間將這捧熱火降至冰點。
在2017賽季中,外援人數的減少以及年輕球員的增加,並未讓外援占據主導的情況有明顯改善,但與之相對的是多項比賽數據下滑,從觀眾的直觀感受來講,就是比賽節奏受到影響,觀賞性下降,這一點從上座率也能看出,相比於2016年的場均2.42萬觀眾,2017年的場均上座觀眾數為2.37萬人次。
而到了2018賽季,隨著U23新政的進一步加強,更多的年輕球員要過早的職業賽場,初登舞台的小將們雖然有著無限遐想的未來,但是他們的戰鬥力顯然不能和成熟球員相提並論,中國聯賽的質量勢必受到影響。
此外,足協還新增了一項每支球隊可以引進一名港澳台非規劃球員的規定,但該項規定並沒有實質作用,像陳柏良和陳昌源這種球員尚不能在中超確保飯碗,更何況其他人,而貴州因此也要和他們的隊長法圖斯說再見了。
想爆料?請登錄《陽光連線》(http://minsheng.iqilu.com/)、撥打新聞熱線0531-66661234或96678,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(@齊魯網)提供新聞線索。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-81695052,誠邀合作夥伴。